定制热线:

岗亭

当前位置:岗亭新闻 > 岗亭动态 > “走转改”精神践行者:朗读亭,架起聆听悲喜

“走转改”精神践行者:朗读亭,架起聆听悲喜

文章出自:朗读亭厂家 责任编辑:朗读亭 作者:朗读亭 访问量:101 发表时间:2017-05-07 20:55:06

“谢谢你们,让我妈妈不再克制悲伤”。

2月19日,一个阳光温煦的周日。杭州市图书馆门口,一座崭新的“朗读亭”吸引了男女老少为“朗读”而来。钱江晚报记者陪同《ICU里的这场金婚典礼泪目朋友圈》(钱江晚报2月18日第5版)的女主角王佩英老人走进朗读亭,念出了老伴儿林先生写给她的金婚情书。她数次泪洒录制现场,一度泣不成声。

这场面让人难过以及不忍,女儿林海云却说:“爸爸出事以后,妈妈一直没有哭过。我知道她是在努力克制,一直就这么憋着,我也很担心。今天哭出来了,是好事。”

朗读亭边的电子屏上,不停滚动着几行字:“朗读者啊,请告诉我们,您要把这段深情朗诵献给谁。”不喧哗,自有声。伴随着央视开年力作、大型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的线上开播,线下筹划应运而生的“朗读亭”先后从北京、广州、杭州出发,走到每一位朗读者的身边,将节目的触角延伸到荧屏之外,去感触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悲喜人生。

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接下来,“朗读亭”还将陆续流转至昆明、西安、上海、青岛等全国多个城市,打通线上线下,希望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17最具温度的全民文化活动。

延伸节目的触角

俯身走到群众之中,去聆听温热的悲喜人生

静下心来,俯下身去。一贯着力打造“素人”概念的央视综艺在2017年将优质IP聚势发力,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灵感和营养,以“精神颜值”引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综艺市场。

于上周末在央视一套、央视三套联合开播的《朗读者》,将明星和素人置于平等的表达空间,让他们的故事和情感彼此交融、辉映。明星固然自带光环,素人则在故事的表达和情绪的传递上则更趋饱满。这种饱满来自朴实无华的真情迸发,平凡本身,往往更能闪闪发光。

首期节目播毕,一对来自四川的普通夫妻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妻子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一片1200亩地的浪漫花海。山谷当纸稿,花作一首首情诗,他们的爱情令人迷醉。

在这场以“遇见”为主题的朗读中,丈夫周小林深情说:“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行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妻子殷洁温柔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朱生豪情书》在一对相爱的人的朗读下,仿若有了灵魂。

有限的节目时长,难以囊括大千世界的情感之美。《朗读者》创意的初衷,就是希望普通人慢慢也开始接受这样一种传情达意的手段。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表示:“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想你了、我很喜欢你或者我忘不了这个人,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我真的是希望通过《朗读者》能够让普通的人找到一种途径。”

3米高、占地约2.5平方米的朗读亭,外形雅致古朴,内部有两个GOPRO摄像机以及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朗读者只需对着圆形的麦克风念自己静心准备的内容,亭子外面的制作人员可以遥控“雾化”设备,将亭子玻璃调整成毛玻璃状态,保障朗读者在亭内不受干扰地释放情绪、忘我朗读。

作为延伸节目的触角,“朗读亭”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其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朗读亭”搅热杭城

寒风里的热情令人动容,朗读者排队到凌晨

“《朗读者》录制人气爆棚!杭州人拿出血拼的劲头,排队录到深夜十二点!”连日来,类似这样的标题不时见诸于杭州本地媒体。小小的朗读亭,接连出现在了塘栖古镇、杭州图书馆、城市阳台、浙江大学、浙江图书馆……

这个具有魔性的亭子吸引了大批杭州人,大家一起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朗读。在紫金港录制时,原定当晚十点结束,现场竟还有三四十人在排队,很多人在冷风里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这股子热情和毅力,让人惊喜又感动。很多人说,“就算上不了央视,也没关系,我就是想来朗读一下”,“朗读让人回归内心的感受。”

府苑小学四年级的沈若翎,朗读自己的作文《和大熊猫亲密接触》,送给所有爱动物的人。

退休的汤大姐要读一封特殊的信,“我们是五十年前天长小学六二乙班的学生,2012年开同学会,当医生的同学王英民正在非洲马里援外,他就写了一封信给班主任李梅兰老师和鲁萍老师,我们都很感动。我想把这个故事念给更多人听。”

在茶叶博物馆工作的方颖,想念一首田地的《北方南方》,“因为我先生是北方人,我是浙江衢州人。每次我在家里念这首诗,他都会潸然泪下。我想把它献给所有异乡漂泊的新杭州人。””

浙大经济学院的仇婷婷老师,朗读的是夏衍的散文《种子的力量》,想要献给自己的妈妈。朗读背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仇老师9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工伤成了植物人,而母亲一直不离不弃地照料,“我一直认为我的妈妈是一颗种子,虽然微小,但力量巨大。她把坚韧、乐观的种子种在我心里。现在我的儿子四岁了,我也希望把这颗种子传递我的孩子,希望他的笑也像极了他的妈妈。”

微信公众号“深夜读书馆”的文化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很是激动,“在四摄氏度的寒风中,我和这群热爱朗读的人一起,重新回到了取暖基本靠抖的生存模式。但整个过程很开心,我看到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种好奇和想要表达的质朴愿望。”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小小的、发光的朗读亭周围,传递着文化能量。

“走转改”的强设置

扎根于生活,文艺作品才是“有源之水”

温室里的玫瑰,即使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正如茁壮的大树需要泥土的养分,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必须脚踏实地,扎根到广大群众的生活之中,才有可能收获广泛的认同和共鸣,经受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契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期许。

诚然,文化节目因为一定的审美门槛,会略显“高冷”。豆瓣评分高达9.2的《朗读者》,立志做一档高而不冷的节目。正如总导演所说:“所有的节目都是这样,观众爱看不爱看肯定是第一位的,老百姓接受文化节目可能比接受娱乐节目的过程要难一点,但是我们会通过技术手段让它更接地气一些,做到润物细无声。”

朗读亭作为《朗读者》节目的强设置,以生动可触的方式切实架起了文字与情感、节目同观众、央视和社会的一座心桥,织就起品牌、媒体、受众与党中央、国务院所大力提倡的全民阅读活动的完美纽带。

习总书记强调过,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文艺作品才是“有源之水”。

所以,当大众集体热议“文化综艺的春天来了吗”的时候,尽管制作人董卿也承认“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难做。”可当前的热度和褒奖似乎也让创作者们看到了综艺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希望,“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类的一种共鸣,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一种最温柔的记忆。”

可以说,“朗读亭”就是“走转改”精神最务实的践行者。北京、广州、杭州,三站所到之处均大受欢迎,普通人在朗读亭的朗读内容,也有可能会出现在《朗读者》节目的正片中。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在力图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朗读者》的大胆创新,皆是来自于和和大众心灵共振的诚挚欲望。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接地气,才能有灵气,进而聚人气。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正在强势勾连起大众情绪磁场的《朗读者》离你我不远,它温暖质朴,也触手可及,席卷而来。

关键字: 朗读亭 朗读屋 朗读室


上一篇:长安社区设置治安岗亭打击交通乱象
下一篇:央视“朗读亭” 武汉受热捧
分享
QQ咨询 商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