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岗亭

当前位置:岗亭新闻 > 岗亭资讯 > 垃圾房垃圾分类 以前手忙脚乱现在有“肌肉记忆

垃圾房垃圾分类 以前手忙脚乱现在有“肌肉记忆

文章出自: 责任编辑: 作者:垃圾房 访问量:6 发表时间:2021-04-29 20:26:09

垃圾房垃圾分类 以前手忙脚乱现在有“肌肉记忆”

从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他们在一次次的分类中积累着经验。

这些垃圾分类能手,除了把垃圾“分好分对”,有些已经适应了垃圾分类的居民,还在想办法减少生活垃圾的产出,做到“垃圾减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少扔一点垃圾,加起来将会是一个庞大的节约数字。

“以前一说垃圾分类,总觉得难度挺大,现在分了一年,发现也没什么难的。”家住东城区泡子河西巷的居民韦智辉,是胡同里长起来的老北京。因为平房面积小,他以前在家里只放了一个垃圾袋,什么都往里边扔。从去年5月1日开始,韦智辉在家里新添了一个厨余垃圾桶,把不同垃圾分类投放,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

垃圾分类房

“你看,灶台边上挂着的那个就是厨余桶。”正说着,韦智辉把客厅桌子上吃剩的花生壳倒进桶里。放在以前,这些垃圾他会随手扔在客厅的垃圾袋里。可现在,那个垃圾袋只负责装其他垃圾,要想扔厨余垃圾,他必须多走几步。

在韦智辉看来,平房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最大困难,是家里地方不够。他家厨房一边是灶台,一边是洗手池和放锅碗瓢盆的架子,中间的过道将将有一人宽,转身都有些费劲。要是在过道摆一个垃圾桶,在厨房里走动就要时刻注意脚下,否则很容易踢着绊着。考虑到这个问题,他家所属的站东社区给居民们发放了一种壁挂式的垃圾桶。把垃圾桶挂在灶台旁边,做饭时有了厨余垃圾顺手就能扔进去,还省了不少空间,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今年52岁的韦智辉,是泡子河西巷的小巷管家。从去年5月开始,他肩负起了向胡同另外十几户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任务。想教别人,自己得先搞明白。近一年以来,他遇到任何垃圾分类的困惑都会向社区请教,而社工也解答了他不少疑问。“比如吃剩的骨头,为什么小骨头算厨余,大骨头就不算?后来我知道,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处理方式不一样,骨头如果块太大,容易把处理设备给弄坏,所以不能算厨余。”

一年前还是“新手上路”的韦智辉,现如今对于垃圾分类已经轻车熟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该往哪里扔,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不会出现扔错的情况。在泡子河西巷巷口,原先只有一个不分类的灰桶,新条例实施后,变成了绿灰蓝三色桶。每次外出扔厨余垃圾时,韦智辉也会按照宣传要求进行“裸投”,先把袋子里的厨余垃圾倒进绿桶,再把垃圾袋投到灰桶里。至于可回收物,因为家里实在地方有限,韦智辉很少会批量保存纸箱子或塑料瓶,每次都是在遛弯时就顺手扔到蓝桶里。

垃圾分类房

和韦智辉一样,家住大兴枣园尚城的张子怡也是从去年5月开始慢慢养成的垃圾分类习惯。她还记得,当时小区里各处都贴着垃圾分类的图解和广告,社区和物业也一直在做着宣传。“宣传力度这么大,自己不分都有些不好意思。”

今年21岁的张子怡,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很快就摸清了垃圾分类的门道。在她看来,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都比较好处理,分类之后扔到垃圾桶便是。但家里的旧衣服、旧玩具等旧物,却有点让人犯难。说它们是垃圾,又远远没到必须要扔的地步。摆在二手平台上卖,却也总是无人问津。

就在小张为难的时候,小区里新修的一个“旧物置换市场”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个市场就修在小区大门的旁边,里面摆了一排玻璃展示柜。物业表示,居民们可以把旧物捐出来放进柜子里,如果看上了柜子里的东西,也可以用自己家的旧物来换。

旧物市场是去年9月修建的,没到一个月,展示柜里的东西就逐渐多了起来。小张惊喜地发现,其他居民放在这里的东西,有些成色还非常新,完全可以再用。她给自己挑了一个八音盒,给家里老人挑了一个手电筒,都是用家里的旧物换来的。

自从市场建好之后,小张没事就会来遛两圈“看看货”。市场每周日才会开放兑换,小张往往在前几天就瞄准了这周的目标,并提前在家准备好了用来换的旧物。小张的姐姐刚刚生了小孩,小张也特别留意了市场里适合小孩的用具。几个月的时间里,她换了婴儿衣物、书本和玩具,甚至还换了一款名牌婴儿车。换婴儿车之前,小张还特意检查了半天,确认没有质量问题。“可能就是小孩长得太快了,用不上了才放到这里。”

由于疫情,小张对于旧物的卫生安全也十分上心。每次把旧物送到市场之前,她会先在家里消毒一遍,换回来的东西也会进行消毒。小区物业经理表示,工作人员收到居民送来的旧物之后,并非直接放在玻璃柜当中,而是先送到物业的消毒间消毒一遍,再摆出来供大家兑换。

在小张看来,这种旧物兑换的形式,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让居民之间能够各取所需,一举两得。“我放过去的好几个玩具,之后再去看时发现已经被人挑走了。如果没有这个市场,可能它们早就被当做垃圾处理掉了。”

垃圾减量 “老达人”办法多

垃圾分类房

到今年为止,家住官园社区的居民赵兵参与垃圾分类已经整整7个年头了。在2018年,她还获得了市城管委颁发的“生活垃圾分类达人”证书。如果说垃圾分类新手只要“分清该往哪扔”就行,她对自己的要求明显更高。不但要分得对,还要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垃圾减量”。

“减量的第一步,就是从不剩菜做起。”今年74岁的赵兵平日和老伴一起住,每天早上,她都要到当志愿者去垃圾桶前值守,买菜的任务落在了老伴的身上。和有些家庭经常屯菜不同,赵兵和老伴每天都会提前预估好当天吃饭所需的菜量,到了超市就按照这个量去买,做到当天买当天吃,餐餐实行“光盘行动”。按老人的话说,每天去菜市场就当是遛弯了,所以也并不觉得麻烦。“现在超市里净菜越来越多了,虽然价格贵一点,但是做起更方便,厨余垃圾的量也少了,我觉得这种形式挺好。”

除了尽量避免剩菜,日常生活中,赵兵还时刻践行着“少用一次性用品”的原则。如果有朋友来家里拜访,赵兵总是会拿出玻璃杯和搪瓷杯给客人倒水,而不是用一次性纸杯。吃完饭擦桌子擦嘴,也只会用擦桌布和手绢,平时几乎不会用到纸巾。

赵兵表示,用手绢的习惯,老一辈的人曾经都有。但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纸巾和纸抽出现之后,很多人图省事就不再用手绢了,而这也使得纸张垃圾越来越多。有一次,街道做垃圾分类活动还特意提到了手绢的好处,呼吁大家少用纸巾多用手绢,这也与赵兵的想法不谋而合,她也更坚定了自己用手绢的习惯。“两天一煮两天一烫,也没那么费事。”

三年前,赵兵曾经参加过一个科研机构开展的生活垃圾投放量调查,机构的工作人员每月都要来测量赵兵投放的厨余垃圾量和其他垃圾量。正是在那时候,赵兵才发现自己每天扔的垃圾有那么多,也意识到“垃圾减量”是一个很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少扔一点垃圾,这加起来是一个多大的数字啊。”

 

关键字: 垃圾房 垃圾分类房 垃圾房图片


上一篇:管理条例入农户 垃圾房垃圾分类再接力
下一篇:垃圾房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分享
QQ咨询 商桥咨询